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

從「金援外交」走向「環境外交」

從「金援外交」走向「環境外交」(謝宜臻)

為期二周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隆重舉行,全球共有3萬多名環境相關官員、非政府組織、學生和媒體參與,台灣方面也約有60人參與盛會 (包括筆者在內)。當全球為2012年之後的碳排放管制協商為之沸騰時,台灣至今仍未受到此協商的約束,但莫拉克風災正是一個警訊,台灣面臨極端氣候的威 脅與日俱增,在碳經濟和全球公民社會中,台灣能夠╱應該扮演什麼角色,是一個亟需國人思考的問題。

台 灣由於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,台灣人士必須透過各種管道才能進入哥本哈根會場,十幾位政府官員也必須以「非政府組織」的名義來參與,非政府組織和學生也不能 堂堂正正以台灣為名來參加,而必須迂迴地透過聯合國的觀察員組織來報名,甚至台灣的媒體人士雖持有丹麥簽證和大會記者證,仍被擋在大會Bellar Center會場外。在聯合國所發行的紀錄片《其他六億人》當中,莫拉克災民也硬被冠上「中國台灣」的國籍。
台灣的國家身分被貶低,不免令人氣餒,
但是此次會議周邊活動展開第一周內,筆者共聽到兩個演講者談到台灣。第一個是「世界未來基金會」發表對 於未來能源永續城市的願景當中,引用高雄市「世運主場館」建築作為綠色能源建築的示範。第二個是「荷蘭氣候館」探討肉食對於碳排放的影響中,提到台灣和韓 國、日本等國家的飲食文化中,能夠利用有限的土地,供養大量的人口,主要原因在於少量食用高耗能的肉食,即便肉食者也偏好魚和雞肉的文化,值得其他國家借 鏡。這兩個例子意外地出現在國際場合,顯示台灣在綠色能源的開發和永續的生活文化並未受到忽略。

台灣碳排量居20名內

然而,台灣的人均碳排放量位居全球20名以內,在亞洲甚至高居第一,而高雄市因身為工業重鎮,一度是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城市。要洗刷這些污名,不僅國人要改變浪費水、電和石油的生活模式,要求政府正視能源效率提高、綠色能源開發、能源價格合 理反映成本,甚至參與國際對於氣候變遷受難國家的經濟援助。依據聯合國估計,2050年全球氣候難民將暴增到2.5億人,相對於國際沉重的減碳趨勢和壓 力,台灣的碳排放量近幾年反而大幅上升。特別是台灣在產業布局上仍傾向石化和鋼鐵等高耗能╱高碳排放的產業結構,以目前計劃中的台塑大煉鋼廠、國光石化開 發案和台電大林廠擴廠等,將增加1500萬公噸的碳排放,導致總體排放量驟增1成,將使台灣蒙上加害世界氣候難民的罪名。
目前在哥本哈根協商中,主辦國丹麥提出
建議, 將發展中國家依照氣候威脅受難程度區分為二,讓許多受到極度衝擊的國家能夠得到更多的經濟援助(例如非洲國家),中國立刻提出抗議,引起國際一片噓聲。相 形之下,台灣如果能夠積極著手減碳,改變過去的「金援外交」,走向「環境外交」,協助弱小國家減緩氣候威脅,不但降低台灣潛在面臨的經濟制裁威脅,也能重 新提高台灣的地球公民價值。

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(UCL)地理學博士候選人、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

2009年12月15日蘋果日報